發生於小腿下部內外側的慢性潰瘍,稱為臁瘡。又稱裙邊瘡、褲口毒。其特點是經久難以收口,或雖經收口,每易因損傷而復發,俗稱“老爛腳”。好發於長期從事站立工作者,並伴有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。
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經久站立或擔負重物,致下肢脈絡瘀滯不暢,加之濕熱之邪下迫,氣滯血凝,醞釀成瘡。局部皮膚搔抓、碰傷、蟲咬、燙傷、濕疹等均可為本病的誘發因素。
本病常反復發作,在發作時先癢後痛,焮紅漫腫,繼則潰爛蔓延很快。偶有少數的潰瘍,多年不愈,瘡面呈菜花狀,則發生癌變。
臁瘡的中醫辨証分型主要有[2]:濕熱下汪型,脾虛濕盛型,氣虛血瘀型,腎陽不足型。根據患者的體質、病情和不同的致病因素,運用不同的方藥。
外治法是運用藥物直接作用於病人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,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。
藥物直接作用於皮膚和粘膜,使之吸收而起到治療作用。
通常用止癢除濕的藥物,水煎外洗患處,可清除體表的膿水、粘液、腐肉,使膏藥直接作用在治療的瘡面。
膏藥的作用:因其富有粘性,敷貼患處,能固定在患部位置,延長藥物在瘡面的治療作用,修補皮膚表面組織,保護潰瘍創面,避免外來刺激和細菌感染。從而達到消腫定痛,潰瘍提膿袪腐,生肌收口的功效。